第一節 六碳醣、葡萄糖及肝醣簡介
碳水化合物(carbohydrates),又稱為醣類,依其組成分子的繁簡,可分成即單醣(mono-saccharides)、雙醣(di-saccharides)、寡醣(oligo-saccharides)和多醣(poly-saccharides)類。單醣以六碳醣(即含六個碳原子者)較為重要,常見如葡萄糖(glucose)、果糖(fructose)、半乳糖(galactose)及甘露糖(mannose),後三者在肝中會轉變為葡萄糖,六碳醣皆可在小腸直接被身體吸收。雙醣即二分子單醣結合而成,包括蔗糖(sucrose)、麥芽糖(maltose)、乳糖(lactose)等,蔗糖為精緻糖的主要成份,以甘蔗、甜菜為原料製造,麥芽糖大多在五穀類的幼芽中,米飯在嘴裏多嚼幾下會有甜味,就是澱粉被唾液中的酵素分解產生麥芽糖,乳糖則含於乳品中。寡醣類,則由3-10個單醣分子組合而成;而多醣類則是由十個以上的單醣分子組合而成,多醣類需經過消化成為葡萄糖才方可被身體吸收利用,其中最普遍的有澱粉(starch)、纖維素(cellulose)和肝醣(glycogen)。
六碳醣
六碳醣(hexose,又稱己醣),包括葡萄糖、果糖、半乳糖及甘露糖,其化學通式皆為C6H12O6,它們為同分異構物(isomers)。其中萄糖、半乳糖及甘露糖,分子結構中,含有醛基(-CHO),屬於醛醣(aldose);而果糖,在分子結構中,含有酮基(-C=O),因此屬於酮醣(ketose)。醛醣,具有還原性,可和多倫試液,產生銀鏡反應,亦可和斐林試液產生氧化亞銅之紅色沉澱,故有時又稱為還原醣。酮醣,亦具還原性,但比醛醣低得多了。
葡萄糖
葡萄糖,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單醣。在血液中的醣類,則以葡萄糖為主,稱為血糖(blood sugar)。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,不論是各種醣類或澱粉,都要先分解成葡萄糖,才可以被血液運送到細胞來提供能量。全身各器官包括腦部,隨時都需要能量,以維持生命持續的生理活動,因此若血糖濃度過低可能因腦部缺葡萄糖提供足夠能量,而形成昏迷休克;但若長期血糖濃度過高,易使血管腫脹脆弱,微血管易阻塞,因此易導致視網膜病變或腦中風,高血糖亦易使皮膚失去水分,皮膚因而易乾燥、發癢、龜列,或者高血糖亦易導致神經病變等等。所以,身體血糖維持恆定,對健康維護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葡萄糖分子結構,是以直鏈狀葡萄糖(D-glucose,又叫右旋葡萄糖)、環狀a-葡萄糖(a-D-glucopyranose)及環狀b-葡萄糖(b-D-glucopyranose)三者共同平衡存在(科學上叫「相平衡存在」)。因為一個葡萄糖分子有五個羥基(-OH),而由於五個羥基彼此電性相同易產生電性排斥,環狀結構中,五個羥基相距較遠,因此環狀結構葡萄糖分子較直鏈狀葡萄糖分子穩定。直鏈狀葡萄糖分子較不穩定,因此直鏈狀葡萄糖分子在葡萄糖中含量並不高,約1%左右,若溶於水中,直鏈狀葡萄糖分子含量那又更低了,恐低於0.5%。直鏈狀葡萄糖分子一端的羥基(-OH),攻擊接合另一端的醛基,可形成環狀結構(cyclic compound)葡萄糖。相反的,環狀葡萄糖分子,羥基(-OH)與醛基的結合鍵,亦可打開,而形成直鏈狀葡萄糖。
直鏈狀葡萄糖分子示意圖如下:
H OH H H H
½ ½ ½ ½ ½
O=C¾C¾C¾C¾C¾C¾OH
½ ½ ½ ½ ½ ½
H OH H OH OH H
環狀a-葡萄糖分子示意圖如下:
CH2OH
½
H C ¾ O H
½ ¤ ½ \ ¤
CHO H H C
½ \ ½ ½ / \
HO C ¾ C OH
½ ½
H OH
環狀b-葡萄糖分子示意圖如下:
CH2OH
½
H C ¾ O OH
½ ¤ ½ \ ¤
C HO H H C
½ \ ½ ½ / \
HO C ¾ C H
½ ½
H OH
環狀a-葡萄糖分子與環狀b-葡萄糖分子之差別,僅在於一號碳原子上的氫原子和羥基(-OH)接合的方向不同而已。
果糖
果糖分子中,含一個酮基及五個羥基,可與水形成氫鍵,易溶於水,屬於酮醣。果糖的甜度,是所有的天然糖中最高的,如果把蔗糖的甜度定為100,果糖的甜度可達140-170。與葡萄糖相似,果糖亦有鏈狀果糖(D-fructose,又叫右旋果糖)、環狀a-果糖(a-D-fructofuranose)及環狀b-果糖(b-D-fructofuranose)三者共同平衡存在。分子結構示意圖如下:
OH H H
½ ½ ½
O=C ¾ C ¾ C ¾ C ¾ CH2OH (直鏈狀)
½ ½ ½ ½
CH2OH H OH OH
CH2OH O CH2OH
½ ¤ \ ½
C H HO C (環狀a-果糖)
½ \ ½ ½ ¤ ½
H C ¾ C OH
½ ½
OH H
CH2OH O OH
½ ¤ \ ½
C H HO C (環狀b-果糖)
½ \ ½ ½ ¤ ½
H C ¾ C CH2OH
½ ½
OH H
多醣類 – 肝醣
由於我們每餐皆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(即醣類),如麵、米飯、馬鈴薯等,因此人體用完餐後,這些碳水化合物會經人體消化轉變成葡萄糖後釋放到血液中,使血糖升高,過多的血糖會被肌肉或肝臟吸收,在肌肉或肝臟中,形成肝醣(glycogen),而使血糖降低。肝醣為由數千個葡萄糖分子所結合而成具支鏈的巨大分子(branch polymer),在細胞內的肝醣一般被視為是血糖的儲存形式。肝醣的分子結構,可參考如下網站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lycogen,很像澱粉(starch),因此又別稱為動物澱粉(animal starch)。當長久未進食,血糖降低時,肝醣可以水解,釋放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,而使血糖升高。因此利用肝醣形成及肝醣分解,可幫助讓血糖保持穩定。
肝醣是運動時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,存在於肌肉和肝臟中。肌肉中的肝醣只能供給肌肉細胞所用,而肝臟中的肝醣可以以葡萄糖的形式釋放到血液中(調整血糖),供給肌肉以及身體其他器官所需。體內肝醣存量不足以應付運動所需是造成疲勞、運動表現降低、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之一,運動後體內的肝醣存量顯著的降低,若是沒有積極的補充,下次運動時的表現就會受到肝醣不足的影響而降低。研究顯示,在運動後的兩小時內,身體合成肝醣的效率最高,兩小時後則恢復到平常的水準,因此如果在運動後迅速補充醣類,就可以利用這段自然的高效率時段,迅速的補充體內消耗的肝醣。
醣類在體內的分佈如下:
分佈器官 |
儲存形式 |
重量 |
肝臟 |
肝醣 |
約100公克 |
肌肉 |
肝醣 |
約200-700公克 |
血液 |
葡萄糖 |
約15公克 |
肝醣平日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中,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,身體肝醣儲存量約為300至500公克,常運動的人,可以將肝醣儲存量增加到700公克。不論是運動選手或是一般人,要想增加體力、耐力,訣竅不是在蛋白質吃的多少,而是要設法在平日以運動訓練和飲食方法來增加體內肝醣儲存。
第二節 ATP-ADP能量循環簡介
ATP、ADP及AMP之分子結構
三磷酸腺苷(adenosine triphosphate,ATP),也可被稱作腺苷三磷酸或腺嘌呤核苷三磷酸,化學通式為C10H16N5O13P3,分子式為C10H8N4O2NH2(OH)2(PO3H)3H。分子結構示意圖如下:
NH2
½
C
¤ \\
N¾ C N
¤¤ \\ \
O O O C C C
║ ║ ║ \ ¤ \ ¤¤
_O¾P¾O¾P¾O¾P¾O¾C O N N
½ ½ ½ ½ ¤ \ ½
O_ O_ O_ C C
\ ¤
C ¾ C
½ ½
OH OH
二磷酸腺苷(adenosine diphosphate,ADP),也可被稱作腺苷二磷酸或腺嘌呤核苷二磷酸,化學通式為C10H15N5O10P2,分子式為C10H8N4O2NH2(OH)2(PO3H)2H。分子結構示意圖如下:
NH2
½
C
¤ \\
N¾ C N
¤¤ \\ \
O O C C C
║ ║ \ ¤ \ ¤¤
_O¾P¾O¾P¾O¾C O N N
½ ½ ½ ¤ \ ½
O_ O_ C C
\ ¤
C ¾ C
½ ½
OH OH
一磷酸腺苷(adenosine monophosphate,AMP),也可被稱作腺苷酸或5'-腺嘌呤核苷酸,化學通式為C10H14N5O7P,分子式為C10H8N4O2NH2(OH)2(PO3H)H。分子結構示意圖如下:
NH2
½
C
¤ \\
N¾ C N
¤¤ \\ \
O C C C
║ \ ¤ \ ¤¤
_O¾P¾O¾C O N N
½ ½ ¤ \ ½
O_ C C
\ ¤
C ¾ C
½ ½
OH OH
ATP、ADP及AMP之能量釋放與儲存
從以上ATP、ADP及AMP的分子結構來看,ATP的三個磷酸根少掉其中一個,變成只有兩個磷酸根,那即是變成ADP了。相同的,ADP若少掉一個磷酸根,就變成AMP了。其反應式可示意如下:
釋放能量
ATP à ADP + Pi + Er Er = 7.3 Kcal/mol
ADP à AMP + Pi + Er Er = 7.3 Kcal/mol
上式,表示每莫耳(mol)ATP轉化為一莫耳ADP時,會釋放一莫耳磷酸根(Pi),及同時釋放7.3仟卡(Kcal)的能量。而每莫耳ADP轉化為一莫耳AMP時,會釋放一莫耳磷酸根(Pi),及同時亦會釋放7.3仟卡(Kcal)的能量。
儲存能量
ADP + Pi + Es à ATP Es = 7.3 Kcal/mol
AMP + Pi + Es à ADP Es = 7.3 Kcal/mol
上式,表示每莫耳ADP轉換回一莫耳ATP時,會吸收一莫耳磷酸根,及同時須吸收7.3仟卡(Kcal)的能量。而每莫耳AMP轉換回一莫耳ADP時,會吸收一莫耳磷酸根,及同時亦會吸收7.3仟卡(Kcal)的能量。
由以上反應式,我們可以如此想像,ATP就像充飽電的電池,ADP為充一半電的電池,AMP則為電耗盡的電池。
人體的生理活動,例如肌肉的收縮以提起重物、產生體溫、酵素活化反應、細胞分裂(成長)或神經訊息傳導等等,都需要能量,才能完成,那誰來提供能量呢?就是ATP!
正常情況,人體生理活動時,係針對需要能量的目標,進行磷酸化,亦即把作用的目標磷酸化(phosphorylate),此時ATP分子便不斷對作用的目標,釋放磷酸根,轉化為ADP,並釋放能量提供給作用的目標。那麼人體再透過每天攝取養分(如醣類、脂肪及蛋白質),特別是葡萄糖,在細胞內的粒線體(mitochondrion)中進行分解,葡萄糖分解產生的能量,就可提供給ADP,而可將ADP轉換回ATP了。此即所謂的ATP-ADP能量循環。亦即,我們活動,消耗ATP,將ATP變成ADP,然後我們靠每天吃食物,提供給粒線體能源,再將ADP轉換回ATP。
ADP轉化為AMP,亦會釋放出能量,但此反應,人體平常並不使用。除非,人體遇到大災難或饑荒,三天三夜未進食,人體內ATP全數耗盡而形成ADP,並且由於長期未進食,已無法將ADP轉換回ATP,此時,人體才會開始利用ADP轉化為AMP之反應,提供給人體基本生理活動所需能量,如呼吸、心跳等,以維繫生命,若再不提供食物(如打點滴方式,從血管輸入葡萄糖),則待ADP全數耗盡形成AMP後,身體無能量來源,將極易死亡。
ATP分解成ADP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生物體內的立即能量來源,舉凡生物體的活動、行動、運動、體內的生物合成和訊息放大等,都需要仰賴這個ATP能量。這個ATP能量必須能夠源源不斷的供應;為達成這個目的,ADP必須再回收(和一個磷酸結合)轉換成ATP,然後ATP才能再分解成ADP釋放出能量,造成一個ATP-ADP的能量製造循環。其實說白了,ATP和ADP這對分子就是搬運工,而且還是免費的搬運工,他們不會消失,只是會從一種轉化成另一種,將能量搬了來,又搬了去‧‧‧
生物體的ATP能量消耗量是十分大的,尤其在做劇烈運動時。例如一個呈休息狀態的人,在24小時所消耗的ATP約有40公斤 -- 也就是消耗率每分鐘約0.028公斤 (kg/min);而在劇烈運動時,ATP的消耗率可以增加將近20倍,高達每分鐘0.5公斤 (kg/min)。這時侯如果ATP的供應不夠,當然就無法有良好的運動表現。
在休息狀態時,ATP的濃度高於ADP濃度;但開始劇烈運動後,肌肉內的ATP分子數目急速下降,10-15秒內,身體ATP會被全數耗盡,並且起動葡萄糖分解以提供能量,但葡萄糖有氧分解所提供的能量,需60-80秒後,才有辦法開始將ADP轉換回ATP;因此劇烈運動後的15秒至60秒間,需使用無氧系統(anaerobic system)來提供能量,可先由儲存於肌肉內的磷酸肌酸(phosphocreatine)快速提供給ADP磷酸,將ADP轉換回ATP,但僅能維持8-10秒能量供應,接著再由葡萄糖無氧分解成乳酸,來提供能量,成為供應能量的主力,直至劇烈運動60-80秒後,葡萄糖能以有氧分解提供能量為止。在劇烈運動的期間,葡萄糖有氧分解一有中斷,葡萄糖無氧分解成乳酸就會立刻補充幫忙,乳酸的累積,會使肌肉pH值下降,造成某些酵素活性下降,而使肌肉感到疲乏,進而使肌肉無力再繼續工作。
有氧系統(aerobic system)提供能量,需在運動開始的60-80秒後,才能有效提供能量,此時心跳與呼吸都必須加快,才能運輸足夠的氧氣到肌肉細胞,由於在葡萄糖分解過程,無乳酸產生,可使人從事較長時間的工作。只要工作期間,不要太過激烈,有氧系統可單獨供應能量,無氧系統不須參與,而無乳酸產生,因此可長時間工作而不覺疲乏。一般來說,長跑比較傾向為有氧運動,快速短跑則較傾向為無氧運動。
約運動開始的前面5-10分鐘,有氧系統所需的葡萄糖,都是由肌肉所儲存的肝醣提供,待肝醣耗盡後,約運動開始後的10-40分鐘,能量的來源,則為血液中的血糖及血液中的脂肪。約運動開始的40分鐘後,能量的供應,則主要由血液中的脂肪提供。
對於「醣類之代謝」與「運動」之關聯,更多的內容,可參考「運動生理學」的資訊。
第三節 ADP-ATP能量循環與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供應能量之生化反應及CoQ10簡介
葡萄糖能量供應之生化反應
(1) 葡萄糖之無氧糖解(anerobic glycolysis)反應
一分子葡萄糖(血糖)在無氧的情況下,分解成兩分子乳酸(lactic acid,C3H6O3),並可將兩分子ADP轉換回兩分子ATP,其反應如下所示:
C6H12O6 + 2 ATP + 2 ADP + 2 Pi à 2 C3H6O3 + 4ATP
但由肝醣所分解的葡萄糖,其一分子葡萄糖在無氧的情況下,分解成兩分子乳酸(lactic acid,C3H6O3),並可將三分子ADP轉換回三分子ATP,其反應如下所示:
C6H12O6 + 1 ATP + 3 ADP + 3 Pi à 2 C3H6O3 + 4ATP
糖解反應 (glycolysis) 的第一個階段中,葡萄糖 (glucose) 會磷酸化 (phosphorylation),形成葡萄糖-6-磷酸 (glucose-6-phosphate),並消耗一個ATP。而多單位的肝醣 (glycogen) 分解成一個單位的單醣,其磷酸化是以葡萄糖-1-磷酸 (glucose-1-phosphate) 的形式存在,且不須消耗ATP,此為葡萄糖-6-磷酸的異構物 (isomer),進入醣解作用前,會經由一種轉化酶 phosphoglucomutase 的催化,而形成葡萄糖-6-磷酸,此轉化過程不消耗能量。故以糖解作用到電子傳遞鏈(electron transfer chain)總反應所產生的淨能量而言,由葡萄糖開始的反應會比由肝醣葡萄糖單元開始的反應多消耗一個ATP。
(2) 葡萄糖之有氧反應(即所謂燃燒葡萄糖)
葡萄糖的燃燒,包含三個步驟,依序為糖解反應、克氏循環(Krebs cycle)及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(electron transport phosphorylation)。
(i) 糖解反應
糖解反應,即一分子葡萄糖進行糖解,生成兩分子丙酮酸(pyruvate,C3H4O3)及兩分子煙醯胺腺嘌呤二核酸(NADH),並可將兩分子ADP轉換回兩分子ATP,其反應如下所示:
C6H12O6 +O2 + 2ATP + 2ADP + 2Pi +2NAD++2H+à 2C3H4O3 + 2H2O + 2NADH+ 4ATP
此反應,通常於肌肉及腦細胞中發生,屬於glycerol phosphate shuttle。
另一糖解反應,通常發生於肝、心、肺細胞中,屬於malate-aspartate shuttle,即一分子葡萄糖進行糖解,生成兩分子丙酮酸(pyruvate,C3H4O3)及兩分子NADH,並可將四分子ADP轉換回四分子ATP,其反應如下所示:
C6H12O6 + O2 + 2ATP + 4ADP + 4Pi +2NAD++2H+à2C3H4O3 + 2H2O + 2NADH + 6ATP
(ii)克氏循環
在進入克氏循環前,一分子丙酮酸,在去氫脢及羧化脢等催化下,與輔脢A(coenzyme A,或CoASH)及氧化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酸(NAD+,或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)一起反應,會先氧化反應生成一分子的乙醯基輔脢(acetyl-CoA,或Acetyl coenzyme A)及煙醯胺腺嘌呤二核酸(NADH)並釋放出一分子二氧化碳,其反應如下所示:
Pyruvate + NAD+ + CoASH à Acetyl-CoA + NADH + CO2
產生Acetyl-CoA後,Acetyl-CoA進入克氏循環,生成檸檬酸(citric acid)。克氏循環,又叫檸檬酸循環(citric acid cycle),或叫三羧酸循環(tricarboxylic acid cycle,或TCA cycle),此反應主要在細胞中的粒腺體進行。其整個循環,所包含的所有反應說明,可參考如下網站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89%E7%BE%A7%E9%85%B8%E5%BE%AA%E7%8E%AF。但總反應(overall reaction)可被說明如下,係一分子Acetyl-CoA,與NAD+、黃素腺嘌呤二核酸(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,或FAD)及水一起反應,可生成三分子NADH、一分子FDH2及一分子CoASH,並釋放出兩分子二氧化碳,且將一分子ADP轉換回一分子ATP,其反應如下所示:
Acetyl-CoA + 3 NAD+ + FAD + ADP + Pi + 2 H2O
à 3 NADH + FADH2 + 2H+ + CoASH + 2 CO2 + ATP
(iii)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
簡單來說吧,葡萄糖經過糖解反應及克氏循環,亦即歷經許多繁複反應,利用氧化還原的方法,將能量儲存於NADH及FADH2的身上,然後再利用一種特殊氧化還原的方法,即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,將能量釋放出來,把ADP分子轉換回ATP。在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的過程,參與最多的就是輔脢Q10(或叫輔助酵素Q10,或coenzyme Q10,或CoQ10,或CoQ),透過CoQ10的作用,NADH及FADH2可以把氫離子打出來(pumping H+)。對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如下網站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Oxidative_phosphorylation。根據生化學的資料,一個分子NADH可將3個分子ADP轉換回ATP,而一分子FADH2則可將2個分子ADP轉換回ATP。
葡萄糖氧化反應所供應能量計算
反應產物依序簡述如下:
1分子葡萄糖 à 2分子丙酮酸 + (2分子NADH) à 2分子Acetyl-CoA + 2分子
NADH + (2分子NADH)à 8分子NADH + 2分子FADH2 +(2分子NADH)à24ATP(=8´3,NADH電子傳遞作用) + 4ATP(=2´2,FADH2電子傳遞作用) + 4ATP (=2´2,糖解之NADH電子傳遞作用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糖解反應:釋出 2ATP (肌肉及腦細胞) 或 4A TP (肝、心、肺細胞)
克氏循環:釋出 2ATP
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:釋出 32ATP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糖解反應所生成2分子NADH(須消耗1ATP以進入粒線體):2´2= 4A TP
8分子NADH:8´3=24ATP
2分子FADH2:2´2=4ATP
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總共產生:4+24+4=32ATP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因此對肌肉細胞來說,一分子葡萄糖氧化(在體內肌肉燃燒)可將36分子轉換回ATP,亦即2+2+32=36。
完全有氧燃燒一莫耳葡萄糖,可釋放出686仟卡的能量,其反應式如下所示:
C6H12O6 + 6 O2 à 6 CO2 + 6H2O Er = 686 Kcal/mol
但一莫耳ADP轉換回ATP,則需耗費7.3仟卡的能量,反應式如下:
ADP + Pi + Es à ATP Es = 7.3 Kcal/mol
在人體肌肉細胞內一莫耳葡萄糖只能將36莫耳ADP轉換回ATP,因此葡萄糖在人體肌肉內的能源使用效率(efficiency)可被計算如下:
Efficiency = (36´7.3/686) ´ 100% = 38.3%
因此,葡萄糖的能量,人體肌肉僅能使用其中的38.3%,其餘的61.7%,則以熱量形式流失。
脂肪、蛋白質之燃燒(氧化)能量供應
在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,透過醯基輔酶A合成脢(acyl CoA synthetase)的作用,形成醯基輔酶(acyl CoA),再進入粒線體,進行b氧化反應,每次氧化切掉末端兩個碳原子,最後形成Acetyl-CoA(乙醯基輔脢),正常生理情況下,Acetyl-CoA能進入克氏循環及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,如葡萄糖般,釋出大量能量。
蛋白質為胺基酸組成,經分組成為胺基酸後,可分別經由不同途徑代謝成Acetyl-CoA、Pyruvate、α-Ketoglutarate或Succinyl-CoA。而Pyruvate、α-Ketoglutarate、Succinyl-CoA可經粒線體內的克氏循環生成葡萄糖。Acetyl-CoA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,脂肪酸再和甘油(glycerol)酯化即形成脂肪。當然Acetyl-CoA,亦可直接進入克氏循環及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,如葡萄糖般,釋出大量能量。
胰島素的缺乏,對能量代謝的調節是很嚴重的現象。嚴重缺乏胰島素更會引起糖尿病(insulin-dependent diabets or type I diabetes)。一般來說,在胰島素缺乏的情況下,會造成葡萄糖代謝的不正常現象,也就是會有過少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中,使得血中葡萄糖持續在極高的水準。由於,糖解作用被抑制,使得能量的來源轉而以脂肪與蛋白質為主。Acetyl CoA要進入克氏循環前,需先與草醯醋酸(Oxaloacetate,OAA)結合形成檸檬酸,而OAA源自醣類(由丙酮酸羧化而來),糖尿病患者,因醣類代謝不正常,會短缺OAA,因此脂肪所形成的Acetyl CoA不易進入克氏循環,Acetyl CoA,透過thiolase及HMG-CoA synthase,被迫形成HMG-CoA(b-hydroxy-b-methylglutaryl-CoA),而後被轉化成乙醯醋酸(acetoacetate)、β-羥基丁酸(D-b-hydroxybutyrate)及丙酮(acetone),以上三種合稱酮體(ketone bodies),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脂肪代謝後易產生大量酮體,這些物質改變了血液酸鹼度造成酮酸中毒(ketoacidosis),同時由於酮類隨著尿液排出時也夾帶了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,病患會處於脫水的狀態,另一方面代謝酮類及酮酸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,必須由肺部加速排出,於是患者呼吸很快,會感到很喘。若血糖持續過高,加重酮酸中毒病情,加上腎功能不佳(降低酮體經尿液之排泄能力),則很容易因嚴重酮酸中毒,昏迷而死亡。
因此,糖尿病患,應非常注意血糖控制,若血糖過高,會增加肝臟葡萄糖生成,增加脂肪分解,因而增加酮體產生,而易導致酮酸中毒。
輔脢Q10略述
輔助酵素CoQ10,是存在於人體全身每個細胞粒線體內的一種酵素,參與能量製造過程,也負責吸收氧化反應中產生的自由基,具抗氧化性,可以保護粒線體減少自由基的傷害。
CoQ10之分子結構,可參考如下網站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Q10
人在40歲以後,人體製造CoQ10的能力下降,體內CoQ10的含量隨年紀增加而下降,導致身體新陳代謝速率減退,身體活動力減弱,若有這些情況發生,則食用CoQ10營養品或許可以得到改善。我們的身體可以自行合成CoQ10,到20歲左右,體內CoQ10含量達到最高峰,然後隨著年紀增加逐漸遞減,尤其在年過40歲以後,身體合成CoQ10的能力下降到了使身體體能有明顯減弱的現象出現了,此外,不良的飲食習慣、生活上的各種壓力、生病、偏食等,也都會影響CoQ10的製造能力。CoQ10在各年紀的含量(假設20歲時為100%)為,20歲:100%,40歲:75%,80歲:35%。
CoQ10可以經由食用肉類、魚類、大豆、綠色蔬菜等食物而取得,但是若要獲得足夠的CoQ10,就必須要攝取大量食物(如肉類),這些食物中有些含過量的熱量或油脂,可能對人體帶來更多的壞處,因此食用CoQ10濃縮的營養品,是一個較好的選擇。CoQ10目前是無須醫生處方箋的健康補充品。CoQ10為親油性物質,所以最好在餐後(且用餐中需有油脂性食料)食用。據報導,日本已有一千多萬人(約佔人口十分之一)已遵照營養師或醫師的處方,食用CoQ10營養品了,在數千人的臨床實驗中,並未發現有不良的副作用,是屬於安全性的營養品。
依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Clifford Shults所進行的三年先導型研究顯示,CoQ10也許能延遲帕金森氏症患者腦神經細胞的衰退。依照Shults的實驗,服用1200毫克CoQ10的病患症狀較服用安慰劑的病患減輕40%,比對是根據帕金森氏症患者症狀嚴重性的測量。不過有專家認為對腦細胞的損害而言,症狀的檢視僅是一種間接式的測量,CoQ10僅僅能緩和症狀而非阻止帕金森氏症,Shults的實驗並未能實際的延緩病人需要醫生診斷的時程。
心臟若缺乏CoQ10,就會造成心臟功能不足,無力促進有效的血液循環,自然會百病叢生。美國心臟科學雜誌(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)做了一項調查,發現心臟病患者食用CoQ10營養品,疼痛會減輕,發作次數也會減少,而且心肌也會較強韌起來。對於心臟衰竭的病人,食用CoQ10營養品,亦可改善臨床症狀。
已有許多研究顯示,CoQ10也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,可消滅自由基,維持細胞的完整與穩定,所以對減緩細胞老化有幫助,並減緩壞膽固醇(LDL)的氧化,心血管病患若在藥物之外,同時補充CoQ10,發病、中風的機會可降低。
美國暢銷書除皺美膚聖經The Wrinkle Cure作者,亨利福特醫學中心 皮膚科 醫師尼可拉斯‧斐禮康(Nicholas Perricone),研究指出每天食用30毫克CoQ10營養品數週後,可以使肌膚年輕化,看起來容光煥發。
不過,這種在國外相當風行的保健食品,在台灣卻是最近才開始熱門起來,但並非用於心臟、胃腸或腦神經的保健上,卻是皮膚的保養上,包括保養霜、精華液、緊膚乳、甚至美白面膜等多種產品,都可見宣稱添加了CoQ10成分。有業者指出,市售的CoQ10產品未必是純的,可能含其他雜質,且因其為油溶性,不溶於水,加入保養品後,塗抹在皮膚上,能否穿透細胞膜、發揮抗老除皺的效用,實令人疑問。
好棒的分享
回覆刪除相當受用,謝謝!
回覆刪除內容很棒,獲益良多,感謝作者🙏
回覆刪除